新闻资讯
产品分类
沧州法兰针状铁素体具有铁素体-珠光体组织形态的管线钢,通过接纳微合金化和控轧、控冷等强化手段,在包管高韧性和优异焊接性的条件下,可将厚度20mm的宽厚板的屈服强度提高到500-550MPa的极限水平。为进一步提高管线钢的强韧性,需要研究开发针状铁素体管线钢。针状铁素体管线钢通过微合金化和控轧、控冷,综合使用晶粒细化微合金元素的析出相和位错亚结构的强化效应,可使管线钢抵达X100的强韧水平
针状铁素体管线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月末,并于20世纪70年月初投入现实工业生产。其时,在Mn-Nb系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低碳Mn-Mo-Nb系微合金管线钢曾受到好评。这种新型管线钢通过Mo的加入,降低相变温度,抑制块状铁素体的形成,增进针状铁素体的转变,并能提高Nb(C、N)的沉淀强化效果,因而在提高钢的强度的同时,降低韧脆转变温度。这种Mo合金化手艺已有近40年的生产实践。近年来,另一种获取针状铁素体的高温工艺手艺(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,简写为HTP)正在兴起,它通过高Nb合金化手艺的应用,可在较高的轧制温度条件下获取针状铁素体。
沧州法兰针状铁素体是微合金化管线钢在控轧、控冷历程中,在稍高于上贝氏体温度规模,通过切变相变和扩散相变而形成的具有高密度位错的非等轴铁素体。针状铁素体这一界说是Y.E. Smith在1971年提出的。之后,日本钢铁学会( Iron and steel In-stitute of Japan,简写为lsuJ)以及G. Krauss和B.L. Bramfitt等学者系统地研究了低碳、超低碳微合金化钢在差别工艺条件下的显微组织结构,提出了多边形铁素体(PF),准多边形铁素体(QF),粒状贝氏体铁素体(GB或GF)和贝氏体铁素体(BF)的组织分类。凭证Y.E. Smith对针状铁素体的界说,团结1S和G. Krauss等学者对现代低碳、超低碳微合金化钢中奥氏体一连冷却历程中组织转变的分类和形貌,从相变机理、相变换力学和相变产品的形态特征等方面综合剖析,可以以为,针状铁素体并不是一个自力的组织形态。在管线钢中的所谓针状铁素体,着实质是粒状贝氏体、贝氏体铁素体或是粒状贝氏体与贝氏体铁素体组成的复相组织。
由于沧州法兰针状铁素体看法的引人,曾一度使沧州法兰管线钢的组织形貌爆发混淆。近年来,随着高强度管线钢的深入研究,针状铁素体的看法渐被淡化。由于粒状贝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被以为是上贝氏体的非典范形态,因而近年来在有关管道工程的文献中,针状铁素体常被称为退化上贝氏体。同时,针状铁素体管线钢中的主体组织一样平常为粒状贝氏体,因而针状铁素体也被简称为粒状贝氏体。针状铁素体管线钢典范的光学显微组织如图1-3,可区别其中的多边形铁素体(PF)和针状铁素体(AF)。然而,要区分针状铁素体的细节,需要依赖电子显微剖析。针状铁素体典范的透射电子显微形态(TEM)如图1-4.可以看出,针状铁素体的主要显微特征体现在(1)板条是针状铁素体最显著的形态特征。若干板条平行排列组成板条束,板条界为小角度晶界,板条束界为大角度晶界。一样平常以为针状铁素体板条宽度为0.6μm-1pm左右(2)相邻板条铁素体间为粒状或薄膜状M-A组元;(3)板条内有高密度的位错。